二十四节气

名百科 · 2023-09-15 03:35

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节令、二十四节,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系统,用来划分一年的时间,反映气候、物候和农事变化。这一时间系统在中国文化和农业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视年运行轨迹,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个节令。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顺序时间表

1. 立春(2月3-5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苏醒。

2. 雨水(2月18-20日):气温回暖,降雨增多,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3. 惊蛰(3月4-6日):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动植物活跃。

4. 春分(3月19-21日):昼夜平分,标志着昼长夜短的季节开始。

5. 清明(4月4-6日):气温进一步上升,万物生长旺盛,是踏青的好时节。

6. 谷雨(4月19-21日):降雨增多,有助于农田的灌溉和作物生长。

7. 立夏(5月4-6日):进入初夏,气温明显升高,农作物迅速生长。

8. 小满(5月19-21日):麦类作物渐渐成熟,但尚未丰收。

9. 芒种(6月4-6日):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大部分农作物进入生长高峰期。

10. 夏至(6月19-21日):白天最长,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半球的最高点。

11. 小暑(7月4-6日):气温进一步升高,暑热开始加剧,是夏季的开始。

12. 大暑(7月19-21日):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 立秋(8月4-6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天气减弱。

14. 处暑(8月19-21日):气温仍然高,但已不如大暑时那么炎热。

15. 白露(9月4-6日):天气开始凉爽,早晨的露水增多。

16. 秋分(9月19-21日):昼夜平分,标志着秋季正式到来。

17. 寒露(10月4-6日):气温继续下降,开始感受到秋凉。

18. 霜降(10月19-21日):夜晚温度降低,露水凝结成霜。

19. 立冬(11月4-6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20. 小雪(11月19-21日):气温逐渐下降,初雪开始出现。

21. 大雪(12月4-6日):寒冷的天气持续,雪量逐渐增多。

22. 冬至(12月19-21日):白天最短,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半球的最高点。

23. 小寒(1月4-6日):寒冷的季节继续,气温最低点即将到来。

24. 大寒(1月19-21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寒气逼人。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系统,用于划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起止时间。它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和自然现象而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但它的起源可能更早。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太阳运行轨迹: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度有六个节气。这些节气标志着太阳直射地球某一带的时间点。

2. 地球的位置和倾斜: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不同。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在不同位置和倾斜角度下的季节性变化。

3. 自然现象观察:古代农耕社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判断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最佳时间。例如,春分时天空中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白昼和黑夜持平;而秋分时天空中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下方,白昼和黑夜同样持平。这些观察成为确定节气时间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与自然界中特定的现象和农事活动相关。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开始复苏;谷雨表示播种季节的结束,此时气温适宜,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 上一篇
世卫组织

下一篇 >>
锤头鲨